艺术芝士 | 展览上那些不允许被拍照却被翻坏了的保罗·麦卡锡的画册
艺术不枯燥 「知识」也美味
“Suggest to a museum curator that all works of art hanging on the walls in the museum be hung upside down. ”
建议一位美术馆策展人把馆内墙面上所有的作品倒过来挂。
——Fall, 1972
1972年 秋
保罗•麦卡锡在1968年至1973年之间写给自己的表演指令,更多表演指令请在木木客厅寻找
在本次保罗·麦卡锡“无辜”展览上,木木美术馆多了一个漂亮的“木木客厅”,它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位于展览出口处的木木客厅第一空间,想必来看过展览的你都会对那个鹅黄色的空间保有印象,也有很多观众会特意在木木客厅的第一空间拍照留念,细心的观众会发现,以上的句子可以在这里找到,它们是艺术家保罗·麦卡锡在1968年至1973年之间写给自己的表演指令。另一个是在展厅一层楼梯下比较隐蔽的木木客厅的、第二空间,它的光线不强,但书架上放置的一盏台灯足以让你在这个安静的空间静静翻阅摆放在那里的画册。
木木客厅第一空间
木木客厅第二空间
当然,木木客厅所发挥的功能可远远不止是让观众在这里拍照留影,它是木木美术馆为本次展览推出的一个全新特别教育项目:
作为对展览的补充,我们设立了特别教育项目“木木客厅”:无论从空间还是意义上来说,“木木客厅”都处于展览内部与外部交界的中间地带,我们希望以更放松、友好的方式,为即将走入展厅的观众予引导,给已经走出展厅的观众以延展。在“木木客厅”中,你可以看到与艺术家保罗·麦卡锡相关的书籍画册和成为他灵感来源的影音资料,与此同时,客厅的布置也与艺术家的创作背景——美式生活方式有着微妙的联系,以更为直观的方式丰富着你的观展体验。
此外,“木木客厅”也会成为展览期间美术馆公共活动的举办地,欢迎你来做客。
木木美术馆特别教育项目
策划:雷宛萤(晚晚) 缪子衿 朱文琪
木木客厅第一空间
放置于木木客厅的这些书籍,大多以国外出版的精美高清图册为主,既包含了保罗从事艺术生涯以来几乎所有的作品以及展览画册,也有我们特意为大家准备的可以更好的了解保罗的艺术的图书。或许看完本次“无辜”展的你没有充足的时间在木木客厅一一浏览这些厚重的图书,没有关系,本期的艺术芝士将为你补上这一课,我们来看一看,除了在本次“无辜”展览中所蕴藏的令人惊叹的艺术颠覆力,保罗还有哪些我们不曾了解的艺术直觉与艺术才华?这些展览上的书或许会告诉你。
Paul McCarthy
《保罗·麦卡锡》
London: Phaidon, 2016
这是一本费顿出版社在2016年出版的画册,以四篇策展人与保罗的访谈为主(每篇谈论重点均与保罗的艺术创作相关),并配以相关作品图片。访谈主题包括:保罗的行为艺术经历了什么样的创作过程;怎样从更宽泛的文化语境下理解保罗所有作品的主题;保罗的巨型装置作品《猪岛》(Pig Land)的主题是什么;保罗的《淘气唧唧汨汨》(Rebel Dabble Babble)与《雪白公主》(White Snow)的创作过程。
这本书展示了保罗创造的一系列迪士尼风格的装置艺术、动物/植物/人体混合杂交的雕塑以及粗俗滑稽剧等等,这些被大众媒体诱导的心理性欲望与焦虑行为被保罗用于真人表演中,以混合了反常规的性行为来表现。此外,本书还收录了保罗没有被印刷出版的早年雕塑、行为表演以及录像作品。如果你想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保罗·麦卡锡的创作,这本书以及书中四位策展人的观点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Paul McCarthy, Videos 1970-1997
《保罗·麦卡锡:视频录像1970-1997》
Cologne: Verlag der Buchhandlung Walther König, 2003
从书名的一目了然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本关于保罗在1970年至1997年这7年间创作的录像作品辑录,书的内容可大致分为两部分,前小半部分是几篇对保罗的艺术所做的评论,后半部分展示了保罗的50多部录像作品、详尽的作品目录以及精选展览列表。通过人物表演过程的录像静帧图,配合以文字注解,这本书向我们极为详细地描述了人物表演过程的每一个动作,这一方面加深了我们对这些几乎没有任何语言的录像的理解,另一方面,碎片式的呈现方式似乎暗合了保罗的艺术理念:以解构的方式捣碎美国梦的神话叙事,从海蒂到匹诺曹,从圣诞老人到洛基,这些具有整体指向意义的角色都被他蓄意破坏,剩下的只有碎片化的、惨遭破坏的美国梦。
Paul McCarthy: Brain Box, Dream Box
《保罗·麦卡锡:脑盒,梦盒》
Richter Verlag (March 15, 2005)
这本书集合了保罗的绘画及实体作品,绘画部分包含了他早期的手绘图,以及他为实体装置作品准备的线稿图,例如著名的《东京圣诞老人》(Tokyo Santa)。这些保罗绘于纸上的作品不同于他那些录像作品,向我们展示了艺术家极为私密的一面,它们正如书名《脑盒,梦盒》一样,揭露了艺术家意识与无意识的创作过程,当这些绘画作品与具体的装置艺术一块作为一个整体呈现时,无疑极大的帮助了我们理解保罗的实体创作,也展示了他在创作过程中经历的艺术构思与细微的思路调整。
Paul McCarthy at Tate Modern:Blockhead Daddies Bighead
《保罗·麦卡锡泰特现代美术馆展:一块头,爹地们的大头 》
London: Tate Publishing 2003
这是保罗2003年在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举办的展览图册,展出了保罗创作的最大型的室外充气装置作品,《一块头》这个作品有35米高,这部超高的装置作品被放置在泰晤士河畔与泰特美术馆北部,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它的灵感来源于匹诺曹,艺术家对匹诺曹这个形象进行了随意的借鉴;伴随着《一块头》一起展示的是《爹地们的大头》,它的高度只有前者的一半,从作品上布满的番茄酱我们可以轻松判断出这是一件标准的麦卡锡艺术作品。
Paul McCarthy: The Box
《保罗·麦卡锡:盒子》
Ostfildern: Hatje Cantz, 2014
这本可以任意颠倒翻阅的双语画册非常有趣,正如它的封面可以从正反两个角度观看一样,它的内页文字也能以颠倒的方式阅读:从前往后翻是德语版,从后往前翻是英语版。
这本书首先给我们展示了保罗在洛杉矶的工作室,就像书名《盒子》一样,它是被放置在一个大型建筑内可以移动的巨大木质盒子,这个类似谷仓的空间外观看上去不太起眼,内部工作空间则非常令人眼花缭乱;其次,这本书也包含了保罗在柏林举办的展览以及在这个盒子工作室产生的超级多的艺术作品。之所以说这是理解保罗的艺术非常关键的一本书,因为它呈现了他从1968年至2012年间最主要的艺术作品,其中既有早期以建筑为灵感创作的装置艺术,也有后来隐射消费主义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是保罗在这个盒子工作间内构思创作出来的。
盒子这个空间的内部与外部成了一个隐喻,盒子是随意移动的,它也表现了艺术家的创作理念:永远不会受制于一个中心以及不断更新的艺术创作精神,而这些空间则为这种艺术精神的不断孵化提供最为私密的场所。
Paul McCarthy and Damon McCarthy: Rebel Dabble Babble
《保罗·麦卡锡与达蒙·麦卡锡:淘气唧唧汨汨》
Zurich: JRP Ringier, 2014
这本书是保罗·麦卡锡与儿子达蒙·麦卡锡合作拍摄的作品《淘气唧唧汨汨》(Rebel Dabble Babble)的画册。《淘气唧唧汨汨》是一个装置与录像作品,灵感来自于好莱坞导演尼古拉斯·雷拍摄于1955年的电影《无因的反叛》 (Rebel without a Cause),以及由电影引发的围绕导演与演员詹姆斯·迪恩、娜塔莉·伍德、萨尔·密纳欧之间非正常关系的传闻。在保罗的摄像中,麦卡锡及演员们(包括好莱坞明星詹姆斯·弗兰科)混合扮演着双重身份:一个是模仿导演雷的电影《无因的反叛》中的角色组成的人物关系,另一个是演员在扮演这个角色过程中的人物关系。由于双重角色的表演所带来的致幻效果,《淘气唧唧汨汨》表现了一种角色互换下人物产生的一系列性反常行为以及恋物癖作用下模糊的角色关系。
Paul McCarthy: HEAD SHOP/SHOP HEAD
《保罗·麦卡锡:头店/店头》
Göttingen: Steidl; Stockholm: Moderna Museet, 2006
这本封面搞怪的画册集合了保罗创作于1966年至2006年这40年间的录像作品,作为一个总结性的录像作品集,它包含了文字与图片两部分。书的前小半部分简单介绍保罗这40年的创作,提炼了保罗艺术录像创作的几个关键节点,之后把更多的篇幅用于直接展示:大量丰富的录像图片、录像创作现场拍摄、构思手稿等,让人以最直接的观感了解保罗的艺术。
从本书沉甸甸的重量可以想象保罗在此前40年的创作生涯中对录像艺术的专注与坚持。保罗可以说是为数不多的能被冠以“改变了艺术”的艺术家之一,这本册子增加了人们对这位复杂又充满挑战性的艺术家的理解。
Paul McCarthy & Damon McCarthy: Caribbean Pirates (13 Video Projections)
《保罗·麦卡锡与达蒙·麦卡锡:加勒比海盗》(13部影像作品)
Cologne: Verlag der Buchhandlung Walther König, 2012
这个名字明显带有好莱坞元素的作品是保罗的一个雄心巨制,但是它的讽刺现实能力可比好莱坞强大多了。这本书是保罗·麦卡锡与他的儿子达蒙·麦卡锡一起合作的作品《加勒比海盗》的画册,其中收录了《加勒比海盗》系列的 13部录像作品的内容及拍摄间隙现场的一手照片。这本几乎没有文字的画册内部图片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艺术家时常将他与原材料做斗争的创作过程放在经过特别设计的空间内进行表演,堪比B级片的场面就像本书的黑色封面一样充满讽喻,非常贴合这部作品的主题:他们将海盗在对抗入侵力量的无政府主义斗争中展示的历史惊人的相似性予以转喻,并对之进行了一番淋漓尽致的嘲讽。
Paul McCarthy: Tokyo Santa
《保罗·麦卡锡:东京圣诞老人》
Cologne: Verlag der Buchhandlung Walther König, 2004
相信我们,没有人会希望这个圣诞老人出现在他家的烟囱。通过75幅明亮鲜艳的红色图像,这本画册记录了1966年保罗·麦卡锡在东洋山画廊的行为表演,圣诞老人显然很淘气,上演了把番茄酱胡乱涂画于各个地方等私人化行为,本书也包含了在圣诞老人的表演过程中他创作的10幅画作,他们共享一个由棕色、红色、黑色与绿色组成的调色盘进行创作。这本色彩丰富、体积庞大的书不失为节日送礼的绝佳选择——可惜的是它并不是为孩子们准备的。
Mike Kelley and Paul McCarthy Collaborative Works
《麦克·凯利与保罗·麦卡锡合作作品集》
Toronto: The Power Plant Contemporary Art Gallery, 2000
这本图集主要以麦克·凯利与保罗·麦卡锡在北美第一次合作的录像作品为主,6篇图文并茂的文章详细介绍了两人的多部合作作品,其中包括本次木木美术馆“无辜”展出的《海蒂》(Heidi)等。
凯利与保罗都是生于20世纪50年代左右的艺术家,他们居住在洛杉矶并受到洛杉矶艺术圈的影响,作为理解这个圈子大胆前卫的艺术形式与艺术环境,本书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具体到二人的创作理念,本书也提供了一个大致的方向:虽然他们的艺术锋芒毕露,矛头几乎指向了所有人,但主题都围绕在“个体在适应社会以及文化的努力过程中是如何被加工与塑造的。” 看完本书,你会明白,凯利与麦卡锡的艺术合作具有宣泄与强化这种“被塑造”的作用。当然,他们的合作也具有深刻而幽默的一面:因为艺术本身似乎也带有容易受到外界粗暴的攻击与指责的特性。
Paul McCarthy: Dimensions of the Mind (The Denial and the Desire in the Spectacle)
《保罗·麦卡锡:思维的维度》(奇观中的否定与欲望)
Cologne: Oktagon, 2000; St. Gall: Sammlung Hauser und Wirth, 2000
这本长型尺寸的薄手册有很多意义。首先,它是保罗在1970年至1997年间创作的作品辑录,是豪瑟·沃斯(Hauser&Wirth)画廊举办的保罗展览的一部分;其次,这本手册收录的作品全都以黑白线稿为主,是保罗的录像与装置作品制作成型之前的素描手稿,例如《霸道汉堡》(Bossy Burger)、《巧克力工厂》(Chocolate Factory)这样的作品。这些珍贵的素描草稿细致地展现了保罗将创作理念付诸行动前的层层思考,非常具有收藏价值,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大型的装置作品如何经过艺术家不断的构思、描绘与实践,直至落地而成的思维过程。
Paul McCarthy:Piccadilly Circus Bunker Basement
《保罗·麦卡锡:皮卡迪利广场,掩体地下室》
Zurich: Scalo, 2004
这部书由两部分组成,分别为麦卡锡的两部作品:《皮卡迪利广场》与《掩体地下室》。这是一部名副其实的画册——除了占据整个版面的高清图片之外,两本书里没有一个说明文字,大量巨幅图片直接呈现了2003年的8月保罗在洛杉矶工作室内制作的大型装置行为作品,以及同年10月份在伦敦豪瑟·沃斯的录像展作品,里面出现了多个影射政治人物的漫画形象与充满符号隐喻的圣诞老人形象,造型夸张令人过目难忘。保罗的展以豪瑟·沃斯画廊在伦敦的新馆的空间为场地,这里曾经是银行的建筑空间,在保罗的作品中,录像是装置的一个部分,为表演而设计的布景与四壁的屏幕上播放的表演录像相交织,为观众营造了一种观看的新视角。
Paul McCarthy: LaLa Land Parody Paradise
保罗·麦卡锡:乐乐园与仿天堂
Munich: Haus der Kunst, Ostfildern: Hatje Cantz, 2005
这本大型画册收录了保罗从2000年到2005年这5年间的艺术作品,例如《加勒比海盗》、《猪岛》(Pig Island)、《与身体有关的雕塑》(Body Related sculptures)以及很少被提及的《西方绘画》(Western Drawings)等,在这里你既可以看到有如好莱坞幕后特效制作水准级别的仿真与肢体雕塑,还可以看到保罗怎样从一些大众漫画与色流行杂志上获取灵感,而后嫁接在自己创作的人物形象的手绘稿。本书包含几篇介绍保罗的文章,有一句话非常贴切地将保罗那些以流行文化为灵感创作的艺术描述为“Paullywood”,就像画册名一样,令人分辨不清现实与虚幻之感。与迪士尼、好莱坞这些大型造梦工厂所创造的童话不同,保罗的乐乐园与仿天堂更像是一个充满高度真实却也虚幻得令人难以置信的仿真世界。
Paul McCarthy: Chocolate Factory
《保罗·麦卡锡:巧克力工厂》
Paris Paperback ,2015
这本看着像巧克力包装盒的画册随着保罗·麦卡锡的“巧克力工厂”展在巴黎铸币博物馆的开幕而面世。这个展是保罗在法国的第一个大型展览,画册展示了他著名的与圣诞老人相关的户外大型充气装置作品,例如封面这个被设计成“肛塞”形状的巧克力色的装置作品,它不但被保罗设计的圣诞老人雕塑手托着放置在户外公共空间,也被单独放置在巴黎人来人往的公共广场。画册还收录了保罗在构思作品过程中的珍贵手稿,展现了他创作经历的阶段:从最开始明确创作概念到后来在巴黎钱币博物馆设置18世纪沙龙的过程。
这些作品来自于巴黎的圣诞节给保罗带来的灵感,或者更准确的说,是艺术家对于圣诞老人这个形象以及圣诞树的形象所做的符号性想象,这些构思与保罗对艺术史、诗学以及人类学的涉猎具有紧密联系。
Paul McCarthy: WS, CSSC: Drawing, Painting, Performance
《保罗·麦卡锡:WS, CSSC:素描、绘画、行为表演》
Poligrafa
这本超级重的大型画册既有保罗与其他艺术家的合作作品,也有他自己构思的作品。总的来说,包含了保罗的两部行为艺术作品:《雪白公主》(White Snow)与虚拟现实作品《关山飞渡飞渡关山》(Coach Stage Stage Coach),创作时间的跨度从2009年至最近的2017年,非常清晰并且具体的展示了艺术家这两部作品的创作过程,因为图片像素非常高,书籍开本很大,设计很狂野,这本画册以极强的视觉冲击毫无争议地成为了以上所有书籍中的老大。必须压轴出场。
从它的名字可以得知,它主要包含了素描、绘画与行为表演作品。首先,它呈现了这两部作品的手稿创作原图。在构思白雪公主这个人物时,保罗重新设想了已经被扮演与被塑造的白雪公主形象,画册展示了他脑海中为这个人物形象重新设计的每个动作,这些动作以多幅素描手稿为展示;《关山飞渡飞渡关山》的创作灵感来源于1939年由约翰·韦恩主演、约翰·福特导演的同名西部片《关山飞渡》,保罗将这部影片重新设计并拍摄,影片风格显然延续了他一以贯之的限制级水准:画面充斥大量令人不适的模拟排泄物。除了收录艺术家创作前期用素描构思人物表演的作品,还有他将这些具体的构思放到画布上的颜料作品。这两个部分被保罗那极具挑衅的感性与颠覆的理性统一起来,一如既往延续着他长时期艺术生涯探索的主题:当人类的欲望及隐藏心理在遭遇美国式或西方式的原型叙事模式时,可能带来的后果。
除了以上关于与保罗·麦卡锡的艺术创作直接相关的画册,我们还在木木客厅加入了一些中外文书籍,既有视觉冲击力震撼的艺术作品、录像艺术介绍,也有关于洛杉矶的艺术圈子介绍,还有便于了解美国社会后现代文化的书,它们对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保罗的创作背景与艺术理念具有穿针引线的辅助作用。
Into Me/Out of Me
《进入我/远离我》
Ostfildern: Hatje Cantz, 2007
这本书的封面已将它的内容昭然若揭,它明目张胆的呈现了以欲望与暴力为主的视觉作品。它的书名也非常具有想象力,挑逗又轻佻的简明概括了这些表演作品的主要内容,这些有关“进入、经过并最终离开人身体”的一系列行为,看似前卫大胆,隐射的重点仍然离不开当代行为艺术对“人”这个存在本身所做的最普遍的思考,即身体的内部与外部之间最原始的三种关系:人的肉体所代表三层意义:个人意义、社会意义以及政治意义。
这些充满视觉冲击力的艺术与保罗·麦卡锡的创作有很大的相似性,它们都表现了肉体的易渗透性与易损性的特点,以及人在经历外界刺激、内部动机以及意识形态影响后的非正常行为。这些试图实现个人幻想的尝试最终导致了人跨越自身及其对立面的障碍,而这些侵犯个人空间的尝试将会导致亲密或野蛮的行为与接触。
Sunshine & Noir: Art in LA 1960–1997
《阳光与黑色:洛杉矶艺术1960-1997》
Copenhagen: Louisiana Museum of Modern Art, 1997
阳光、沙滩、蓝天已成为加州的视觉符号,除了这些,洛杉矶也有阳光背后黑暗的一面,就像阳光与黑暗都无法简单将这个城市的面貌简约概括,洛杉矶艺术也像这座城市看上去的那样,它们是包罗万千的、多维度的,坚持不懈并引人注目的同时也是含糊且不确定的。
在这本洛杉矶1960-1997艺术概况的画册里,我们可以看到这30年间这座城市上演过的各种艺术群像:摄影、绘画、装置及录像等行为表演艺术,这份包含Bruce Nauman、Dennis Hopper、Robert Irwin的名单里面自然也包含了洛杉矶艺术家保罗·麦卡锡,及他的作品《霸道汉堡》。此外,书的后半部分还包含了多篇艺术家访谈组成的文章,内容丰富,主题不限,继续强化我们对洛杉矶这座城市催生的艺术生态的了解,可以说洛杉矶的确代表了后现代文化背景下艺术最先锋的那个方向,在此意义上,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保罗的作品何以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
Out of Actions: Performance and the Object 1949-1979
《来自行为:表演艺术与对象 1949-1979》
Los Angeles: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1998
这本画册可以让我们一次性详细并且直观的了解行为艺术表演的黄金30年,它的兴起、以及它伴随传统艺术媒介如绘画、雕塑在二战结束后快速发展时期的状况,包括了100多名世界级艺术家在这30年的艺术行为,例如Joseph Beuys、Chris Burden、John Cage等大名鼎鼎之人,同样也包含了保罗·麦卡锡。此外,本书也收录了重要的雕塑、艺术家的出版物、绘画、摄影录像以及具有实验性质的纪录性作品,这本书收录的图片多达450张,足以让你对战后30年最具世界性意义的表演艺术图景大开眼界的同时,饱享一顿丰盛营养的视觉盛宴。
Video Art
《录像艺术》
Michael. London: Thames & Hudson, 2003
近500部作品图片的体量,且三分之二均以彩色图片呈现,这本书当之无愧为录像艺术鸿篇巨制之作,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它提供了一种主题与立意都十分鲜明的历史性总结与回顾的视角,让我们更好的抓住录像艺术发展的脉络主线,而不至于盲人摸象般迷失于煌煌巨作之浪。
录像艺术怎样从一开始在艺术中的替代性地位逐渐转变为国际最具影响力展览中的主角?发生并作用于城市建筑与景观的艺术家事件如何掌管城市街区及人们的视线?本书在回答了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收录了包括来自中国、印度以及中美洲国家的录像艺术家,在它出版的上个世纪两千年,正是国际范围内录像艺术家广泛崭露头角并且运用多种技术手段丰富视觉艺术创造的时代,例如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另类雕塑等的出现,这些艺术新式样的诞生则宣告了“介质特殊性”艺术的消除:人们不再关心什么是而什么不是艺术,在录像艺术中,艺术家的理念远远大于他所使用的艺术媒介。
Performing for the Camera
《为摄像机表演》
London: Tate Publishing, 2016
摄影怎样用于捕捉行为表演这个过程?这个故事似乎可以从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说起,直到1960年代艺术的发生,甚至再到近些年自拍的流行。
这本图册以60多位国际艺术大师的超过300多张作品图片,向我们解答了摄影与摄影记录的表演之间到底有什么特殊联系。这些作品往往严肃中兼具挑衅,它们混合了幽默、即兴与讽刺的主题往往引起轰动效应。它包含了诸多重要的艺术家如伊夫·克莱因(Yves Klein )、草间弥生等艺术家的行为作品,同时它也收录了如弗朗切斯卡·伍德曼(Francesca Woodman)等艺术家的作品,她们将摄影作为行为表演的一个实现步骤来创作,在这些大名鼎鼎的艺术家之列,同样包含了保罗·麦卡锡的《画家》这部黑白录像表演作品。此外,画册还将近些年流行的复古老照片、营销广告以及Instagram等影像作品收录进来,例如艺术家阿玛利亚·乌尔曼以社交媒体为表演平台的摄影艺术。本书会让你更了解表演艺术家如何运用摄像机进行创作,以及摄像机本身在参与行为艺术创作中生成的新意义。
《美国》(中文版)
让·鲍德里亚 著 张生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这本书的封面是典型的美国西部风貌,它收录了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大师让·波德里亚谈论美国社会与文化的代表作品。作者从美国的地理面貌出发,以游记的方式,用丰富的学科知识分析了美国的文化,作者不时透露出美国是一个被大众媒体与流行文化包裹的充满仿真与拟像的消费社会,在这些充斥乌托邦幻想的文化作用下,美国形成了独特于欧洲的西方现代文化。
这一点也正是保罗的艺术所表现的主题,只是不同于麦卡锡作为本国人对美国进行的深切批判,鲍德里亚从一个欧洲知识分子的角度,表现了他对美国文化复杂与矛盾的体会与感受。
《分辨率》
迈克尔·雷诺 、埃里卡·祖德堡编 钟晓文等翻译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6
《分辨率》是洛杉矶当代展览馆的一个项目后续,汇集了23篇当时录像艺术领域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原创文章。这些论文主要谈论了录像作为媒介与实践,已投入了历史的进程。本书的焦点并非局限在通常意义上的“录像艺术”,也不停留在讨论录像艺术的自主媒介特征,而在于“正在发生”的文化、美学与政治意义上的录像,它既是当代表述的来源,也是载体,录像以具体且有时令人吃惊的方式,与各种文化和批评话语紧密关联,构成了另一种文化与批评话语。这些论文来自不同的文化领域:艺术家、独立电视制作人、媒体活动家、另类空间与博物馆的策展人、项目策划者、批评理论的边缘学者。
本次木木美术馆的“无辜”展览正是保罗的录像艺术,之所以保罗的录像艺术那么重要,在看了展览后,这本书或许能拓宽我们对录像艺术的认知。
保罗·麦卡锡的艺术一直以来总是被人们以“颠覆”、“挑衅”的字眼评述,或许对大多数观者而言,它们的面目虽然算不上可憎,却绝非友好。可是,当人们一边对艺术家惊世骇俗的艺术行为表现出最为直接的生理性不适之时,却也止不住那只想翻阅画册的手,它就像保罗的艺术,在颠覆日常生活与消费神话之后潜行至人类潜意识最深处,他把问题告诉你,让你自己寻找答案。
撰文:大Pez 编辑:Kiki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艺术芝士”是木木美术馆订阅号推出的新栏目
以诚恳、新鲜的方式向你介绍有关艺术的小知识
你还想了解哪些?留言告诉我们吧
往期回顾
艺术芝士|从瓦格纳到“脑髓天国”,这句“咒语”带你穿越艺术史
点击 “展览详情” 查看保罗·麦卡锡“无辜”展出内容